【2025年09月25日訊】(記者林頤西雅圖報導)9月21日,數百名來自華盛頓州不同社區的人士聚集在州府奧林匹亞國會大廈前的提沃利噴泉廣場,悼念被暗殺的美國保守派政治活動家、非營利組織「美國轉折點」(TPUSA)創始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
9月10日,查理·柯克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遭槍擊,當場身亡。當時現場有超過3,000人,許多人親眼目睹這一幕。
這起暗殺迅速登上全球媒體頭條。有人形容這是近年來最震撼的政治暴力事件之一。各國政界人士紛紛表態,支持調查並譴責暴力。從歐洲到澳洲,多地也自發舉行悼念活動。華州奧林匹亞的集會便是其中之一。
華州政界:悼念也是承諾
華州州府奧林匹亞提沃利廣場上擺放著鮮花與柯克的照片,手持美國國旗的人們環繞四周。現場氣氛莊重。
值得注意的是,當天的參與者並不局限於某一政治派別。與會人群橫跨不同年齡層、信仰背景與黨派立場。這種「跨界」悼念,在當下高度分裂的美國社會中並不常見。
華州參議員傑夫·威爾遜在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上發言。(理查德/大紀元)
華州多名參眾議員到場發表講話。州參議員傑夫·威爾遜(Jeff Wilson)指出,追思不只是為了悼念逝者,更是一次集體承諾:「要把他留下的精神延續下去,營造更安全、文明的家園。」
華州眾議員吉姆·沃爾什在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上發言。(理查德/大紀元)
州眾議員吉姆·沃爾許(Jim Walsh)則強調柯克的堅定信仰與勇氣:「他提醒我們,社會需要真理與坦誠,我們也要在行動中展現這份勇氣。」
華州眾議員馬特·馬歇爾在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上發言。(理查德/大紀元)
州眾議員馬特·馬歇爾(Matt Marshall)呼籲人們把紀念化為具體行動:「守護信仰,保衛自由,勇敢說真話,這才是對查理最好的致敬。」
青年聲音:從追隨到承擔
柯克的影響力尤其體現在年輕一代。多年來,他透過「美國轉折點」倡導大學生與高中生成為公共生活的積極參與者。
安東尼·米塞爾在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上發言。(理查德/大紀元)
社區青年領袖安東尼·米塞爾(Anthony Mixer)指出,近期研究顯示,Z世代在疫情後呈現回歸信仰的趨勢,而柯克正是推動這股潮流的重要人物。「他的離世不會終止這一過程,反而會讓更多人意識到信仰的重要性。」
莉莉·劉易斯在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上發言。(理查德/大紀元)
在奧林匹亞的廣場上,不少青年手舉標語牌,上面寫著「繼續前行」「勇於真理」。一名高中生莉莉·劉易斯(Lily Lewis),也是當地「美國轉折點」分會的創辦人,她說:「查理讓我們明白,青年可以獨立思考,並有責任去塑造國家的未來。」
這種氛圍顯示,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柯克不只是政治人物,更像是一種「行動召喚」。
民眾觀感:分裂中的共鳴
除了政界與青年,許多普通與會者也分享了他們的感受。一位女性受訪者表示,現場氛圍讓她覺得「國家或許正在迎來一次精神復興」。另一位民眾則提到:「雖然社會上依然有批評和冷嘲熱諷,但更多人正在重新尋找信仰的根基。」
70歲的長者參加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理查德/大紀元)
一位近七旬的長者說,他看到全世界的人都在反思柯克之死:「許多人把他當作榜樣——敬神、愛國,把家庭與國家放在心中。」他希望年輕人能透過分享柯克的理念,把這份影響力延續下去。
學者觀點:政治暴力與信仰復興
查理·柯克遇刺後,在全美掀起了廣泛的討論。有觀察人士認為,對柯克的悼念活動,反映出美國社會在經歷政治暴力後的一種自我調整。政治學者指出,雖然柯克的立場具有爭議,但其遇刺帶來的衝擊,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公共空間中的安全、寬容與對話。
在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上的一家人。(理查德/大紀元)
宗教研究學者則注意到,柯克對青年群體的號召力,使他的去世在宗教層面產生連鎖反應。「當年輕人把一個公共人物視為榜樣時,他的死亡可能成為一種精神催化劑,加速原本已在進行的信仰復興。」
遺產與延續
據「美國轉折點」透露,柯克遇刺後短短幾天,該組織已收到超過5萬份關於成立新分會的諮詢,這一數字超過自創立以來13年的總和。對組織成員而言,這既是悲劇之後的鼓舞,也是未來挑戰的開始。分析人士指出,這顯示柯克的影響力沒有隨他的離世而消失,反而在短期內被進一步放大。
幾百位與會者參加悼念查理·柯克的集會。(理查德/大紀元)
查理·柯克的名字雖伴隨爭議,但他的生命與理念已深刻影響公共討論。對觀察人士而言,他的離世提醒人們,公共人物的影響力往往超越個人生命,並可能長期塑造社會與政治走向。對支持者而言,他的價值觀已成為人們行動的召喚。
責任編輯: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