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望遠鏡在銀河系發現6顆流浪行星

【2024年08月29日訊】(記者陳俊村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發現了6顆可能的流浪行星(rogue planet),這些天體具有行星的質量但不受任何恆星的引力束縛,可以在星際之間自由移動。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在8月27日公布的新聞稿中指出,在由該校與其它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所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藉由韋伯太空望遠鏡在NGC1333星雲發現了這6顆流浪行星。

NGC1333是位於英仙座(Perseus)的一個年輕星雲,距離地球約1,000光年,有眾多恆星在這裡形成。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顯示,這些流浪行星是氣態巨行星(gas giant),其質量是木星的5至10倍。這意味著它們是迄今從通常會產生恆星和棕矮星(brown dwarf)的過程中所發現的最小質量天體之一。

棕矮星是發育不良的恆星,其質量介於最重氣態巨行星和最輕恆星之間,不會發生氫的核融合(聚變)反應。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務長暨天體物理學家賈亞瓦哈納(Ray Jayawardhana)說:「我們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以紅外線波長前所未有的靈敏度來尋找年輕星團中最微弱的成員,試圖解決天文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一個天體可以像恆星一樣形成的程度有多輕?」

他說:「事實證明,像恆星一樣形成的最小自由漂浮天體(free-floating object,指流浪行星)與環繞附近恆星的巨大系外行星(指氣態巨行星)在質量上重疊。」

這張圖片呈現NASA在NGC1333星雲發現的6顆流浪行星中的3顆(如綠色圓圈所示)。(NASA)

儘管韋伯太空望遠鏡具有足夠的靈敏度來探測質量小於5顆木星的天體,但它的觀測結果卻沒有發現這樣的天體。研究人員表示,這有力地表明,任何比這個臨界值更輕的恆星天體都更有可能以行星的方式形成。

賈亞瓦哈納說:「我們的觀測結果證實,自然界產生行星質量的天體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氣體和塵埃雲的收縮,這是恆星形成的方式;另一種是在年輕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盤中形成,就像我們太陽系中的木星那樣。」

流浪行星可能起源於坍縮的分子雲,這些分子雲缺少能為恆星提供動力的核融合所需的質量。當恆星周圍的星盤中的氣體和塵埃凝聚成類似行星的球體,最終可能因為其它天體的引力相互作用而被拋出恆星系統時,流浪行星也可能形成。

這些自由漂浮的天體模糊了天體的分類,因為它們的質量與氣態巨行星和棕矮星重疊。儘管這類天體在銀河系中被認為是罕見的,但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新資料表明,它們在其研究的星團中占所有天體的10%左右。

參與這項研究的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天體物理學家蕭茲(Alexander Scholz)說:「那些質量與巨型行星相當的微小天體本身可能可以形成自己的行星。這可能是一個微型行星系統的溫床,其規模比我們的太陽系小得多。」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學雜誌》(Astronomical Journal)上。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發佈留言